文章重點摘錄於 http://episte.math.ntu.edu.tw/articles/mm/mm_04_2_03/index.html
為物理學而學的數學
數學是一種手段
只把數學當做謀求自己工作之發展的一手段而已。如同學習外國語之目的相似,那些已進入自然科學界的,以及準備想進去的,是為英語去讀英語,至於英語學或英文學並不是其本身的目的,求取將來以英語寫成的自然科學書籍或論文,能毫無不自由地閱讀,同時自己也可用英語寫些報告或論文,或能與做同方面學問之外國人交談為目的,他們就不是以學英語本身為目的,而是當做一種手段而已。
為工程而學數學
1.以為不易突破。
2.因要記的東西太多,帶著手冊 (公式、方法)那就大概夠了。
3.遇到大事情,就感到數學的偉大。
為計算機科學的數學
在高中一直都很有親密感的代數、解析、機率統計等領域,與計算機科學有深切的關連,比較新的領域則有離散數學。
第一,要以廣而淺的方針,歷遍各領域,而有概觀的認識。在高中時之數學,特別應有認識「大學入試可能出的數學」外的數學,廣收其見識。
第二,不論那一個領域,宜擇其一或二,徹底的學習。例如說所選之領城,不一定在爾後直接用到,但能在一領域學成,以後為某種需要所迫,學習另一領域時,此經驗經常是相當有效的。這裏所要強調的是宜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為主。
在準備大學入試時之讀書法是,所有科目都要能平衡發展,方能獲取高分的目標,若有某一科目不得意,乃以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此科目上,這是求取錄取的特殊策略。
故在剛進大學的學生中,有不少人忘了讀書樂。在大學生時代是一生中,能讀自己喜愛之書,最難能可貴之一機會。不少人在大學畢業後,剛步入社會時,常感嘆的說:「學生時代,要是能多用功一點就好了」。在四年間學得到的知識,算不了什麼,但能穩定念書的習慣與方法,其後之發展必有很大的差別。
數學或與之相近的方面,得注意「過飽不消化」。每天一點點的積蓄,即積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跟聯考入試的準備一樣,開一整夜車數學,並不很奏效,這該是能想像得到的認識。
經濟學與數學
「像數學家去熟習數學定理的證明技巧,並無必要,也不必要求解難題,只要把握數學的思考方法就夠了」(參照「經濟學與數學」經濟學刊-1974年6月號),但得先提第一必要的是微分,積分,微分方程式,線性數學,差分方程式,機率統計,這些在傳統性都列為必要的數學。
最近更加上符號邏輯、集合、位相、代數結構等正確之知識也多列在要求之領域。
Eva Said:
學數學如同學習語言,是種工具,經濟系畢業的我,現在主要為國中數學和高中數學家教,無心插柳柳成蔭,因為教學讓我有更強烈的動機接觸它。
曾經,大學時跟同學一起在學校的地下室的宿舍K書中心一起通霄拼微積分期中考,結果,慘不忍睹!那晚被眾多蚊子攻擊,叮的滿腳紅豆冰,考是要看的內容,全部沒有進到腦袋裡,渾渾噩噩地“消化不良”,考試時還因為精神不濟,考到睡著!
那次,著實被朋友們當成笑話,自己想來也好笑,自此之後,再也不用速成法達成目標,因為那不可行!數學也是需要累積的力量,才能完成修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