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教學報報】老師最大的心魔     鄒景平/總裁學苑專欄作家

編按: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,老師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多變環境,教育的本質或許沒變,但心態與方式卻有調整的空間,身為教導者是否先要學習自我改變而才得以啟發他人呢?

 我教書的歷史超過三十年,雖然中間斷斷續續,而且夾雜著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,如演講、訓練、有學分的長期課程等等,感受往往都是緊張和無力感交織,趣味不多,但直到最近,我才真正發現師生互動交融的樂趣。

 改變的關鍵在於我放棄「老師要全知全能」的心態,我敢於承認自己有所不足,我深知在某些方面,我有獨到的見解和功力,但在某些方面,我有所不足,師生相聚是緣份,我盡力給出自己最好的,但不強求自己每一方面都要成為最好的。我也坦白的告訴學生,我不是全才,我們大家共同學習。

 凡是專家或學者,都有一個無形的心理壓力,隨時隨地要證明自己是最好的,所以他們不敢說:「我不知道」,對於外界所呈現的新趨勢、新論點、新技術或新思潮,都有一種出乎本能的抗拒與防衛心態,因此常在渾然不覺中表現出先排斥、後批評,不得已才接受的行為。也正因為他們的防衛與自保心態,無形中成為阻擋社會和學術進步的學霸,這在兩岸都不少見。

 「智聯招聘」是大陸最富盛名的求才網站,其總經理郭盛曾在新浪微博上分析中國與美國大學教育的差異:「我們大學講究的是“傳道,授業,解惑”,學生是向老師學知識,老師給出答案,但美國大學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去發現知識,一起尋找答案。我們的學生記住了知識,美國學生學會了尋找知識的方法,這就是差別。我在美國求學時,課堂上老師說的最多的是 I don't know!這在中國是不敢想像的。」

 老師要對自己有深厚的自信,才會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並不可恥,也才願意虛心去學習自己所不知道的,老師最重要的功能是提出好的問題,挑戰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意願,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尋找、發現和整合知識,老師只要在適當時機指點他們,並不斷的加油打氣罷了!

 另外一個重大的突破,就是我把學生放在內容之上,學生第一,內容第二!

 很多老師潛意識裡,是只有教學進度,沒有學生的,他們為自己訂定的職業準則是「把規定或預定的教學內容教完。」。他們會認為上課而不講課,卻讓學生分組討論,是有虧職守的。他們是從考試之後的成績,才開始認識和分辨學生的。

 但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老師,透過學生在討論中的發言、作業內容,逐漸累積對學生的瞭解,知道每個學生的長處與特質,那些學生用功,那些學生排斥心強,需要耐心等待他改變,他透過鼓勵來強化每個學生的長處,因而學生展現出更多的自信,若是等到期末考成績出來,才知道學生的表現,不就太遲了嗎?

 我認為老師最大的心魔,是把教學內容看得太神聖,把教學進度與考試看得比學生重要許多。基本上這還是把教學看成是「灌輸知識」,那我們又如何能期待老師點燃學生主動學習的火種呢?

 老師要覺察並突破自己的教學心魔,才會激發出新的教與學的模式,唯有這個時候,教學科技應用的春天才會真正來臨!(本文刊登於總裁學苑。歡迎您在讀者論壇上交流發表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range tu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